為什么要保護環境 為什么說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為什么要保護環境 為什么說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現在,保護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為什么要保護環境?究竟怎樣來保護環境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恐怕還得從環境問題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機器的廣泛使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而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棄物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大量人工制取的有毒化合物進入環境后,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累積和轉化,不斷地惡化環境,嚴重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科普作品《寂靜的春天》出版了,書中詳細描述了濫用化學農藥造成的生態破壞。這本書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人們驚奇地發現,在短暫的幾十年時間內,工業的發展已把人類帶進了一個被毒化了的環境中,而且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是全面的、長期的、嚴重的。
人類沒有保護好環境的教訓其實自古就有。古代,經濟比較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區,由于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后來成了不毛之地。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由于濫伐森林,水土嚴重流失,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土地日益貧瘠。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并非現在才有,我國古代就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樸素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今天,我們保護環境不僅要保護環境不受污染,而且要斷承古代環境保護的思想,合理利用資源,以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我們應該懂得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是保護環境,而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許多國家正在廣泛地宣傳環境保護思想,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我國于1979年9月頒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并在1983年底召開的全國第二次環境保護大會上將保護環境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知識點:環境、保護環境、雷切爾·卡林
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地球”
“只有一個地球”最早出現在1972年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只有一個地球》是為該會議提供的一份非正式報告,由英國經濟學家b·沃德和美國微生物學家r·杜博斯主編,副標題是“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作者不僅試圖從地球本身的前途出發,而且試圖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角度,把人口的增長、資源的濫用、工藝技術的消極影響、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圍的城市困境等綜合起來,探討環境問題,呼吁人類明智地管理地球。
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地球”呢?人類自誕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產、生活,無不依賴于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地球上的大氣、森林、海洋、河流、湖泊、土壤、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組成了錯綜復雜而關系密切的自然生態系統,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長期以來,人類的文明進程一直滯留在對自然的征服掠奪上,似乎從未想到對哺育人類的地球給予保護和回報。在取得輝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時,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卻使得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星球滿目瘡痍。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活動的增多,也對環境造成沖擊,給環境帶來壓力。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障礙。地球森林面積,急劇下降。由于熱帶雨林對調節全球氣候有重要作用,大面積地砍伐,將產生嚴重的后果。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風蝕、鹽堿化的土地日益增多。如果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占用大量農田,全世界現有的耕地20年后將損失1/3,世界糧食生產將受到嚴重威脅。另外,由于野生生物的棲息地大量消失,人類又肆意捕殺這些生物,且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世界上植物和動物的遺傳資源急劇減少,這對人類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認識到,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著發展。不解決它,不僅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會受到影響,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也會受到嚴重的威脅。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上,全體代表為地球靜默了兩分鐘。這兩分鐘的靜默,代表全人類在向地球懺悔,在反省,在思索: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知識點:環境問題、自然生態系統
為什么要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