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計算機又稱電腦 為什么要用鼠標器
為什么計算機又稱電腦 為什么要用鼠標器
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逐漸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器械,這些工具和器械其實就是人的各種器官的“延伸”。例如:鋤頭、鐵鍬、錘子、鉗子、車床、大吊車、挖土機等是人手功能的延伸,用它們可以改變物體的位置和形狀;汽車、火車、自行車、輪船、飛機、宇宙飛船等是人腿功能的延伸,它們可以將人們方便、快速地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放大鏡、電子顯微鏡、電子望遠鏡、傳真機、掃描儀等是人眼功能的延伸,它們可以幫助人們看清楚微小或遙遠的物體;電話機、收音機、高級組合音響等可以看作是人耳功能的延伸,它們可以幫助人們聽到遠處的聲音……
那么有沒有一種工具或器械可以看作是人腦的延伸呢?有!那就是電子計算機。
電子計算機具有強大的計算功能,能代替人腦又快又準確地完成復雜的計算工作。你一定很熟悉圓周率π吧!π是個無理數,根據一定的法則可以一直計算下去。幾千年來,多少偉大的數學家都為計算π的精確值耗盡畢生精力。19世紀,英國學者威廉·欣克花了整整30年的時間,將π值算到了小數點后的707位,把圓周率計算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然而自從1946年發明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亞克,值這個難題很快被攻克了。1949年,有人用埃尼亞克計算π值,只花了70小時就算到了小數點后的2037位,對照威廉·欣克的計算結果,發現小數點后第528位是錯誤的,由于這個錯誤他后面的所有計算被一筆勾銷,他等于白白浪費了10多年的寶貴光陰。
電子計算機不僅能用于計算,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記憶儲存、邏輯判斷和邏輯推理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人腦功能的延伸。人是種生物體,靠攝取食物維持生命,電子計算機依賴電“生存”,所以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人們將電子計算機稱為電腦,把微型電子計算機稱為微腦。
知識點:計算機、電腦、代替、腦力勞動
為什么計算機能和你玩游戲
說起玩游戲,一些同學可能會很起勁,但接觸最多的恐怕還是電子游戲機。你可知道,在計算機上玩游戲,真是趣味無窮!計算機游戲五花八門,天上、地下、海中,人類、動物、妖怪、古代、現代、未來幾乎都涉及到了。這些新奇的游戲,為人們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其中不論是模擬戰爭、探險還是下棋,無不體現了計算機的機智。
當然,計算機游戲也是一類軟件,這類軟件除充分利用了計算機的圖形功能、聲響效果之外,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智能的技術。
計算機游戲大體可以分為體育類、打斗類、桌面類、探險類、解謎類及博弈類。一般說來,在這六個類中,前四類涉及到的人工智能技術較少,主要是考驗游戲者的反應和速度。這些游戲中設計了豐富的場景和動聽的背景音樂,在不同的場景下,游戲者利用鍵盤或游戲操縱桿控制屏幕上的某個影像對象,例如賽車、飛機、王子等等。計算機根據游戲者在鍵盤或游戲操縱桿上的輸入,使該對象在屏幕上相應地進行動作。這類游戲的設計重點是游戲場景和音樂,一般不需要游戲者動腦筋,只需要他們有快速的動作和隨機應變能力。
一些簡單的游戲,具有初步程序設計知識的人也可以設計出來,例如,“俄羅斯方塊”這個游戲,我們可以利用程序設計語言來編寫它。不過,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可以簡單地設計完成的,解謎類游戲和博弈類游戲就涉及人工智能技術,沒有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就難以完成這兩類游戲程序的設計。“計算機下棋”實際上也是一種游戲,而這種計算機博弈問題是一個經典的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最后,我們應該看到,計算機游戲可以增加樂趣、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自己動手來改進或設計游戲程序,還能增進計算機知識,提高程序設計技能。但是,如果因著迷于玩計算機游戲而荒廢學業,養成不良生活習慣,那就不好了。
知識點:計算機游戲、軟件、人工智能技術
為什么要用鼠標器
長期以來,鍵盤是計算機使用的標準輸入設備,但是人們普遍感到鍵盤很不直觀。用鍵盤輸入前,必須首先記住命令的內容,然后鍵入相應鍵才能讓計算機執行這項命令,稍有差錯,計算機就不聽“指揮”了。如果能找到一種工具像人手一樣在屏幕上自由移動,將會給計算機的使用帶來極大的方便。鼠標器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它的外形是個橢圓形小盒,尾部拖著一條信號電纜,像一條尾巴,整個形狀像一只小老鼠,故被命名為鼠標。早期的鼠標器結構上還有許多缺陷,如精度很低、反應不靈敏等等。直至1983年發明了機械光學式鼠標之后,精度和使用壽命都有了極大的提高。windows開發成功并廣泛流行后,鼠標已成為pc一類計算機的標準外圍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