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與儒家十三經思孟學派 周易荀子大同與小康內圣外王
百家爭鳴與儒家十三經
十三部儒家經典著作的統稱。西漢武帝時以《詩》《書》《禮》《易》《春秋》立于學官,合稱五經。唐代以《詩》《書》《易》《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毅梁傳》《左傳》為九經。至唐文宗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自漢代起,鄭玄等為之作注、疏。南宋以后,將各家注疏合刻成書,稱《十三經注疏》,以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阮元刻本為優。
《周易》
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相傳是周文王姬昌所作(一說“周"有周密、周遍等義),故名。“易"有變易、不易、簡易三義。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督洝分饕橇呢院腿侔耸呢?,還有起解說作用的卦辭和爻辭?!秱鳌肥菍Α督洝返慕庹f,共七種十篇,統稱“十翼”,舊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應為戰國或秦漢之際所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卦名與次序與今本迥異?!吨芤住诽N含著豐富的陰陽觀念,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集中反映了西周時期辯證思想的精髓。
思孟學派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之一。思,子思,孔子之孫。孟,孟軻,曾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因二人思想相近,后人有思孟學派之稱。該派主張“天道”與“人道”合一,“天命”與“人性”合一,提倡“性善”,,盡心,,“誠在修養方法上注重內心省察,主張“慎獨”“良知良能”。社會歷史觀上主張祖述堯舜,行仁政,提倡“法先王”?!吨杏埂贰睹献印肥窃撆傻闹饕碜?。思孟學派對宋明理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郭店竹簡中的儒家佚籍為研究思孟學派提供了新的史料。
孟子
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名軻,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鄒人,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他繼承孔子的學說而有所發展,思想核心是仁、義。他主張興王道,行仁政,主張保民;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主張暴君放伐;反對諸侯間的不義戰爭,對各國政治和戰爭多有抨擊;性善論是其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其學說主要保存在《孟子》一書,后被元朝追封為亞圣。孟子對宋代理學及后世民本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
民貴君輕
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思想。最早由孟子提出?!睹献?bull;盡心下》記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人民才是最重要的,民心向背關系國家政權安危,而國君和社稷處于次要地位。民貴君輕是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構成了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本質上是君本位下以民為國家之本的民本思想。這種思想有利于扼制君主暴政、緩和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并對明清之際批判專制主義的思潮有積極影響。
荀子
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荀子,名況,趙國人,時人尊稱他為荀卿。曾游訪齊、楚、秦、趙等國,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和楚國蘭陵令。他主張以^治國,禮法并舉;反對孟子性善論,認為人性本惡,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結果,故而要用禮治來約束,做到“明分使群”;荀子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自然存在,與人事的吉兇禍福無關,人在順應規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主觀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其學說主要保存在《荀子》一書。荀子對儒學經典的傳授厥功甚偉,對漢代儒學影響深遠。
稷下學派
戰國時期匯集稷下學宮的諸學派的統稱。田齊桓公時,齊國在都城臨淄稷門外設置稷下學宮,并招攬天下游說之士在宮中講學議論。至齊宣王時,學宮匯集道、法、儒、名、兵、陰陽等百家之學,達到鼎盛。稷下學者主要信奉黃老之學,但不主一家,對各派學說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各派自由辯論,逐漸形成稷下學派。其中著名學者有鄒衍、慎到和荀子等。稷下學派的形成促進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并對其后“諸子合流"有重大影響。
稷下學宮
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中心。建于田齊桓公時,因設在齊國都城臨淄稷門外而得名。至宣王時最盛。稷下學宮吸引了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流派的大批學者前往講學和著述,招攬文學游說之士數千人,使其成為各學派薈萃的中心。淳于髡、田駢、慎到和荀況等著名學者曾期會于此。稷下學宮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對當時學術的繁榮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同與小康
儒家提出的兩種理想社會。大同與小康出自《禮記•禮運》。儒家認為遠古時代圣王堯舜治世就是大同社會,在大同社會中,天下為公,圣王施仁德之政而惠澤萬民,是最理想的社會形態。大同社會解體后進入夏、商、周時期,產生了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這是一種私有制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統治者采用軍事、法律、道德等手段維系社會生活。大同、小康社會為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視,是中國人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社會。
內圣外王
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中的一種理想人格。語出《莊子•天下》:“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內圣,指將道藏于內心自然無為;外王,指將道顯示于外,推行王道。“內圣外王”的意思是內有圣人之法,內心修養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外施王者之政,對外能施展卓越的治國才干。內圣外王原為道家的政治理想,后被宋儒汲取并以此標榜,對后代的倫理、哲學、文化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