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改革與變法李悝變法食有勞而祿有功 吳起變法商鞅變法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的改革與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食有勞而祿有功、盡地力之教、平條法、《法經》、武卒制,楚國:吳起變法、吳起,秦國:商鞅變法、軍功爵、什伍制度、重農抑商, 趙國:胡服騎射。
李悝變法
戰國初期李悝在魏國推行的變法。戰國初年,魏文侯任李悝為相,進行變法。其主要內容為: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推行“盡地力之教"的措施,要求農民治田勤謹,增加產量;創立平汆法,規定豐年由國家以平價購進糧食,災年則以平價出售,以此平衡糧價和穩定小農經濟;編成《法經》,以防止和鎮壓農民的反抗,保護封建私有制。李悝變法使魏國經濟、政治迅速發展,成為戰國初期的一大強國。
食有勞而祿有功
戰國初期李悝在魏國實行廢除世卿世祿制改革的原則。戰國之前,奴隸主貴族憑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世卿世祿,無功受祿。魏文侯任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在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主張取消舊貴族特權,沒收他們的財產,按照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進行重新分配。即利用食祿吸引各國賢才到魏國謀職,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獎勵那些對國有功勞的人。此舉是為了打擊舊貴族,扶植新興地主階級上臺。食有勞而祿有功也成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所遵守的重要原則。
盡地力之教
戰國初期李悝實行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魏文侯任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在農業上推行盡地力之教。具體措施為:規定每畝田的標準產量為一石五斗,要求農民“治田勤謹",精耕細作,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保證國家取得穩定的財政收入;同時雜種各種糧食作物,充分利用空閑土地種植瓜果蔬菜,擴大農副業生產。盡地力之教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富強的國家。
平粲法
戰國初期魏國李悝變法的內容之一。為防止商人壟斷糧價,造成“谷賤傷農,谷貴傷民”的局面,以穩定小農經濟,鞏固封建的經濟基礎,李悝推行“平汆法”。平汆法將豐收年份分為上、中、下三熟,把歉收年份分為大、中、小三饑,規定年成好時,政府以平價購入糧食,災年再以平價出售,用“取有余而補不足”的辦法來平衡糧食價格。平粲法的推行有利于推動魏國經濟改革,穩定了小農經濟,且對西漢實行的平準均輸法有重要影響。
《法經》
戰國初期魏國制定的法典。戰國初期,魏文侯任李悝為相,主持變法。李悝總結研究了各國的立法經驗,為防止和鎮壓農民反抗,保護封建私有制,制訂《法經》?!斗ń洝贩直I、賊、囚、捕、雜、具六篇,前四篇是有關偷盜、殺傷、斷獄、追捕罪犯的法律,雜篇是其他罪行的規定,具篇是加減刑的規定?!斗ń洝方褚巡淮?,部分片段章句散見于各種古代典籍?!斗ń洝肥俏覈鴼v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成文法典,是秦漢以后封建法典的藍本。
【武卒制】
戰國時魏國實行的軍事制度。魏文侯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吳起對士兵嚴格訓練和考核,考核標準是:須身穿三層甲,手執十二石的強弩,背負五十支箭,肩扛長矛,腰佩利劍,帶三日之糧,在半天內能跑完一百里路程。中試者選為武卒,免除全家徭役賦稅并獎以田宅。吳起還根據士兵的特點對軍隊重新編制,充分發揮每個士兵的優點。武卒制培養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魏武卒,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吳起變法】
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的政治改革。約公元前388年,楚悼王任用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主要內容為:廢除貴族特權,封君傳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祿;精簡官職,削減過高的官吏俸祿,把節省下的經費用來訓練戰士;整頓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禁止舊貴族以私門招引食客,以防其結黨反對變法。吳起變法沉重打擊了楚國的舊貴族,使楚國國力迅速強盛。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吳起被反對派殺掉,改革措施幾乎被廢除,變法也隨之失敗。
【吳起】
戰國初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衛國人,曾參之子曾申的學生,曾受業于子夏。后至魏為將,為魏文侯訓練武卒,曾率軍攻秦,奪秦西河地區五城,官拜西河郡守,抵御秦的進攻。后因遭魏權臣排擠入楚,得到楚悼王的信任。楚悼王任其為令尹,輔助變法。他提出取消已傳三世的封君爵祿,廢除疏遠公族特權,裁減冗官,加強軍事訓練等變法措施,促進了楚國的富強。楚悼王死后,舊貴族發動叛亂,將吳起射死。著有《吳起兵法》,現僅存六篇。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進行的改革。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進行第一次變法,內容包括: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編造戶籍,實行什伍連坐;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公元前350年,進行第二次變法,內容包括:推行縣制;遷都咸陽,修建宮殿;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統一度量衡制,頒布標準器;頒布分異令,凡一戶有二男以上不分家者,加倍征收賦稅;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燔詩書而明法令。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軍功爵】
中國古代用以賞賜軍功的爵位。軍功爵產生于春秋時期,至戰國商鞅變法時,秦國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軍功爵制。秦國的軍功爵從公士、上造一直到關內侯、徹侯,一共20級。根據軍功高低授予爵位,獲得爵位者,可以做官并得到相應等級的田宅和其他特權。兩漢上編中國古代史 047、相沿其制,西漢中期以后賣爵、賜爵現象的大量出現,使軍功爵趨于輕濫。東漢時,軍功爵因徒具形式而逐漸衰亡。軍功爵制打擊了舊貴族,對秦統一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作用。
【什伍制度】
中國古代的基層組織制度。什伍制度源于西周,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時秦國正式推行什伍制,即在基層登記居民戶籍,將百姓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每五家為一伍,二伍組成一什,伍設伍長,什設什長,什長、伍長承擔著大量基層行政事務;什伍之內居民互相監督、互相揭發、犯罪連坐。什伍制度的實行瓦解了基層原有的宗族組織,加強國家對基層居民的直接控制,為后世各朝所不斷發展應用。
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戰國時李悝、商鞅等認為,農業是富強之本,是本業,工商為末業。在此觀念指導下形成了重農抑商政策。如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仕宦為吏,重租稅以困辱之。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發展官營商業,以算緡、告緡抑制商賈。歷朝多采取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后逐漸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的軍事改革。為實現富國強兵,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主要內容為:把原來寬袍大袖的服裝,改為胡人式樣的短裝緊身服飾,束皮帶,穿皮靴,以適合馬上訓練、作戰;組建騎兵,模仿游牧民族騎兵訓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對中原各國軍隊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促使各國逐漸以步騎兵替代車兵并成為軍隊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