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去世 回顧褚時健的傳奇人生71歲入獄85歲東山再起身家過億
據媒體報道,原云南紅塔集團有限公司和玉溪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褚橙創始人褚時健3月5日去世。2019年3月5日,褚時健在云南玉溪逝世,享年91歲。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站在頂峰的時候,而是看這個人從頂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彈力。——巴頓將軍
褚時健,這是一個在中國煙草史上舉足輕重的名字,這是一位將地方工廠發展成世界級行業巨頭的能人,臨近退休卻折戟沉沙。十幾年后,褚時健的名字因為橙子享譽大江南北,以70幾歲高齡重新創業的故事,激勵和影響了無數的人,褚橙也被稱為“勵志橙”。
他的人生幾經起落:早年喪父,輟學、烤酒、種地,以此幫母親謀生;青年,重新求學卻遭遇戰爭,扛過槍打過仗;解放后沒能逃脫“右派”的命運,卻能埋頭搞生產,所在糖廠成為當地條件最好的地方;年過半百,接手玉溪卷煙廠,將其打造成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團企業,褚時健也成為“亞洲煙王”。
然而,巔峰跌落……當他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已成橙王。拜訪、學習甚至膜拜的創業者和企業家蜂擁哀牢山……88年豐富、起伏的人生經歷,他的命運和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過招不斷,碰撞不斷;他的個人故事緊貼著共和國一個甲子的時代變遷。他的生活里有著生離死別,榮辱變換……人生經歷當得上“傳奇”二字。
在公眾的眼光里,他被塑造成一個充滿了豪壯悲情的悲劇性人物,甚至褚橙的成功也顯得悲壯。但當《褚時健傳》的作者走近褚時健才知道,對于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時健比任何人都顯得平靜。
《褚時健傳》由著名傳記作家周樺執筆,歷經一年多的走訪、調查、創作而成,從褚時健的生平,到他的管理理念、企業家精神,再到玉溪卷煙廠、褚橙等的管理運營,采訪之深入,細節之豐富,資料之完整權威,寫作之客觀理性,值得每一個讀者認真品讀。
褚時健的勵志人生故事:71歲入獄,85歲東山再起身家過億。
有人曾問深圳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你最尊敬的企業家是誰?王石沉吟了一下,說出了一個人的名字。不是全球巨富巴菲特、比爾.蓋茨或李嘉誠,也不是房地產界的某位成功人士,而是一個老人,一個跌倒過并且跌得很慘的人。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褚時健。
生于1928年的褚時健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1955年27歲的褚時健擔任了云南玉溪地區行署人事科科長。31歲時被打成右派,帶著妻子和唯一的女兒下農場參加勞動改造。
文革結束后,1979年褚時健接手玉溪卷煙廠,出任廠長。當時的玉溪卷煙廠是一家瀕臨倒閉的破爛小廠。那年他51歲!扛下了這份重任。這一年,褚時健的奮斗故事才剛剛開始。
時光荏苒,經過褚時健和他的團隊經過18年的努力,為國家創稅收991億。把當年瀕臨倒閉的玉溪卷煙廠打造成后來亞洲最大的卷煙廠,中國的名牌企業,當地的財政支柱:紅塔山集團。褚他也因此坐上了中國煙草大王的寶座。
而就在人生巔峰之時,歷史又給它增加了一個職位:罪犯。在1999年因為經濟問題被判無期徒刑(后來改判有期徒刑17年),那年的褚時健已經71歲。當從一個紅透半邊天的國企紅人,執政了18年的紅塔集團的全國風云人物一下子變成階下囚,這個人生的打擊可以說是滅頂之災。
接下來的打擊對一個老人才是致命的,妻子和女兒早在三年前已經先行入獄,唯一的女兒在獄中自殺身亡。
這場人生的游戲是何等的殘酷,一般人想到的:此時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晚年遇到這樣的不幸,只能在獄中悲涼的茍延殘喘度過余生了。
三年后,褚時健因為嚴重的糖尿病,在獄中幾次暈倒,后被保外就醫。經過幾個月的調理后,褚時健上了哀勞山種田,后來他承包了2400畝的荒地種橙子。那年他74歲。
王石感慨地說:我得知他保外就醫后,就專程到云南山區探訪他。他居然帶著妻子進駐荒山承包了2400畝山地種橙子,昔日的企業家成為一個地道的農民。橙子掛果要6年,他那時已經是75歲的老人了,你想像一下,一個75歲的老人,戴著一個大墨鏡,穿著破圓領衫,興致勃勃地跟我談論橙子6年后掛果是什么情景。
所以,王石說:人生最大的震憾在哀勞山上!是穿著破圓領衫,戴著大墨鏡,戴著草帽,興致勃勃的談論6年后橙子掛果的75歲褚時健。6年后,他已經是81歲的高齡。
幾年的時間,他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變成果園,而且他種的冰糖臍橙在云南1公斤8塊錢你都買不到,原來這些產品一采摘就運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效益驚人。因為褚時健賣的是勵志橙。
王石再去探望褚時健時,他看到了一個面色黝黑但健康開朗的農民老伯伯。他向王石介紹的都是果園、氣溫、果苗的長勢。言談之間,他自然地談到了一個核心的問題:2400畝的荒山如何管理? 他使用了以前的方法,采用和果農互利的辦法。他給每棵樹都定了標準,產量上他定個數,說收多少果子就收多少,因為太多會影響果子的質量。這樣一來,果農一見到差點兒的果子就主動摘掉,從不以次充好。他制定了激勵機制:一個農民只要任務完成,就能領上4000塊錢,年終獎金2000多塊,一個農民一年能領到一萬多塊錢,一戶三個人,就能收入三四萬塊錢,比到外面打工掙錢還多。
他管理煙廠時,想到煙廠上班的人擠破頭;現在管理果園,想到果園干活的人也擠破頭。這個已經85歲的老人,把跌倒當成了爬起,面對人生的波瀾,他流過淚,也曾黯然神傷。
現今,經過評估褚時健的身家又已過億。他的那種面對任何人生的磨難所展示出來的淡定,讓他作為企業家的氣質和胸懷呼之欲出。
王石說:如果我在他那個年紀遇到挫折,我一定不會像他那樣,而是在一個島上,遠離城市,離群獨居。但王石的感慨,褚時健并沒有聽到。
他在紅塔集團時帶的三個徒弟,現在已是紅河煙廠、曲靖煙廠、云南中煙集團的掌門人,對他來說,他在曾經最輝煌時跌倒,但在跌倒后又一次創造神話,這就足夠了。
褚時健這個最富爭議的人物,給了我們一個衡量一個人成功的答案。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所以,請想想這位老人的故事,記住他的31歲、51歲、71歲、75歲、85歲... ...
以前有不少人在社會變動的時代,抓住機會一下發了大財,比如搞房地產。還有人靠親戚、靠父母,現在財富很大,我也認識。但現在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使是靠機遇、靠父母,我也認為他將來守不住。年輕人現在不過二三十歲,人生歷程還很長,要20年見成功。一步一步來。你想心急,就做不成。
人在年輕時,要先學會吃苦,要實實在在掙錢,會觀察,會總結,找到規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規律搞清楚了,辦法就出來了。——褚時健
現在社會上太多人都想找條直路走。尤其年輕人,大學讀完書進入社會剛幾年,就想搞出名堂,實際不是這樣。人生很多事,都不是一條直線。我也曾經是年輕人,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社會變動很大,很多希望都破滅了。尤其是我40來歲的時候,幾乎所有希望都不存在了。
當你抱著很大希望的時候,失望很多;當看不到希望之后,希望又好像慢慢看得著一點。時代不同了,年輕人期望值很高。我年輕時,一家三口人從昆明到玉溪,看到修路工人們臨時住的房子,都非常羨慕。當時我們都覺得:“一輩子能住上這樣的房子,這一生就得了!”
01
年輕人急不得,要20年見成功
現在年輕人的知識面、信息量比我們那時強多了,但年輕人的特點還是一樣:把事情想得很簡單。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從福建來找我,說自己大學畢業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沒成功。他是性子急了,目標定得很高,想“今年一步、明年一步,步步登高”。
我對他說: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種果樹10多年了,你急什么?
我開始也急,也想馬上成林、馬上有利潤,種了兩年樹,還是滿山紅土,橙子銷售到了2007年還不好。但是我歷經幾十年,在進入七八十歲時,就有點耐心了。
現實教育我們,果樹每年只能長這么高,肥料、水源等問題都是原來想不到的,所以急不得。
年輕人現在不過二三十歲,人生歷程還很長,要20年見成功。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做大事業。
困難多,搞好一點,信心就大一點,只有這樣走,一步一步來。比如橙子,只要一公斤能賺一分錢,上萬噸就能賺多了。你想心急,就做不成。
以前有不少人在社會變動的時代抓住機會,一下發了大財,比如搞房地產。還有人靠親戚、靠父母,現在財富很大,我也認識。
但現在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使是靠機遇、靠父母,我也認為他將來守不住。
這幾年,不少20多歲的年輕人跑來問我:“為啥事總做不成?”我說你們想簡單了,總想找現成、找運氣、靠大樹,沒有那么簡單的事。我90歲了,還在摸爬滾打。
02
腦子要活,基礎要牢,掙錢要實在
國家要轉型,始終要靠人來破解難題。年輕人兩下整不成,就想散場算了?這不行。要堅持下去,莫怕苦,多動腦筋。
腦子不活也不行。我老伴就說我,如果擱一塊地在我面前,它為啥比兩邊的地產量好?
別人不關心,我看到了就一定要研究。人不去試,方法不會出來,一點點摸索才出來。
機會始終是有的,你不注意,它就過去了。種橙子的人不少,但今天可以說,要像這樣種好上千畝的還不多見。
有的人來我的果園看了一次,回去就開了八九萬畝的新果園,但我看來,基礎沒打好,后頭要吃虧。
像今年我們碰到的難關,十幾年沒遇過。連續高溫一個多月,果子都被曬掉了。但你看我們的五條管道從對面大山來,面對高溫,果園有水維持。別的果園如果基礎不好,損失就大。
而我們還能保住和去年一樣的產量,就是因為農業基礎打實了。這個也是年輕人最難理解的。
人在年輕時,要先學會吃苦,要實實在在掙錢,才能拿得住。就像搞農業,如果你質量搞不好,經過一個周期,10元資產就變8元了。
03
規律搞清楚了,辦法就出來了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做事總比別人要做得好,因為我認真,負責任,心里有譜氣。同樣是烤酒,我一般兩斤半苞谷就能出一斤酒。
春節過后天氣暖和,有時兩斤苞谷就出一斤酒,別人怎么都要過三斤苞谷才行吧?烤酒過程中發酵是最重要的過程,發酵期間要有37~38攝氏度的溫度。苞谷蒸熟以后,把酒曲撒進苞谷,放進發酵箱里。
箱子里面溫度只要夠,一次升溫,出的酒就一定多。這個道理也是我慢慢琢磨出來的。剛開始烤酒時,大人也不怎么往細了說,只是讓我發酵時要關門。我問他們為什么,他們只回答我說“怕冷風”。
我就想:哎喲你還不告訴我,不就是溫度的問題嗎?關門我肯定學會了,另外每次蒸苞谷時灶里會掉一些炭下來,我不扔它們,用爛鐵鍋裝了,塞到發酵箱下面和邊上,這樣一來屋子里的溫度慢慢就高起來,發酵就有了保證。我記得用了這些方法后,第一、二次出酒率一下就高了15%。
從那以后我就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會觀察,會總結,找到規律。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規律搞清楚了,辦法就出來了。悶著頭做事不動腦子,力氣用盡了也不一定有好收獲。
在我們現在的橙子基地,我經常和那些作業長說:你們不要傻做,要學會掌握技術,不要以為搞農業只要流點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
1955年部隊評軍銜的時候,怎么不給騾子評個軍銜呢?打仗的時候騾子最辛苦了,在井岡山的時候馱槍又馱炮,但它什么也評不到,為什么?它不進步嘛!人家求進步的,評大將評上將,你不進步就是不行,對不對?
做事情找規律,就是你心里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賬,莫糊涂??揪七@件事好像是老百姓都烤了多少年,經驗都在肚子里,動手做就可以了。
其實不是這樣,我會拿個小本子,記一記,苞谷用了多少,燃料費花了多少,請小工背到鎮上花了多少人工費,簡簡單單都要記下來。賣完酒后,算一算,盈余了多少,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別。
這筆賬你心里不弄個一二三,我看這個酒烤得就不算成功。那個時候莫看我年紀小小的,其他人烤的酒沒有我出酒率高,賣的價錢也沒有我好。我那個時候烤到經驗多了,敲敲酒缸就知道度數有多高,現在這個本事我還有的。
村子里其他大人恐怕都不理解,怎么我一個娃娃烤的酒比他們的要好,其實就是認不認真,會不會做成本核算。我后來做企業也是這樣,認真很重要,成本核算很重要。
04
多學習、多做事,心里才有底氣
我這個人,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說話。一個人如果庸庸碌碌地活,我相信是不會有什么人生經驗的。
回想這么多年來,我自己做得最問心無愧的就是:沒有庸庸碌碌地生活。我十幾歲在家鄉時就幫著母親謀生,從那時起,我就沒有閑下來過,更沒有混過日子。
幾十年來,我扛過槍打過仗,也曾經在政府機關任職,后來則是長期做經營企業的事情;曾經有過人人都羨慕的輝煌,也跌落到人生最低谷過。
不管在什么階段,在什么年齡,我都在全心全意地做事,一個人不虛度時光,要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人生才有價值。
我這個人,做事講求踏實和認真。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但我一直是個實實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認真態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規律。
學習多、了解多、實踐多,心里就有足夠的譜氣。無論以前在玉溪卷煙廠還是今天種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績,總有人說“學不會”。其實,只要你努力掌握事情的規律,并且有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我覺得完全可以學會。
我覺得我并沒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所做的,都是尊重規律,恪守本分。
曾經有人評價我是這個國家最有爭議的人之一,我的人生的確也起起落落。
不過,活到今天,我覺得一切都是經歷,都是財富。沒有那些得到,沒有那些打擊,就沒有今天的褚時健。
我人生里沒有服過輸的時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較勁。我希望我的人生價值都體現在當下,而不是昨天曾經如何。
歲月流逝,不知不覺我也是年近90歲的老人。命運待我很寬厚,讓我在經歷過這個國家和民族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之后,還能看到今天翻天覆地的盛世景象。
今天的年青一代比我們要幸運很多,我們這一代人,人生中有很多妥協的地方,但今天的年輕人可以更多地做自己。
我不期望別人在說起我的人生時有多少褒揚,我只希望人家說起我時,會說上一句:“褚時健這個人,還是做了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