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是燒圓明園的報應?這是人類的遺產萬份痛惜
法國時間4月15日,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巴黎圣母院發生大火,據傳起火與正在進行的修繕工程有關。大火燒毀了標志性的哥特式塔尖,木質房頂燒毀殆盡,所幸的是,圣母院里的寶物大多被搶救出來,十二使徒像和四福音像早前因修繕撤下,也幸免于難。
巴黎圣母院在其漫長歷史中,被各種文藝方式以數不清的規模描寫、傳播,成為地球表面最著名、最有文化意義的建筑物之一。特朗普在推特上也著急地為救火出主意,盡管是個餿主意。圣母院的命運深刻牽動世界的擔憂,大多數人都感到了共有文化成果被毀的痛感。

因為時差關系,當中國人從北京時間的早晨醒過來,巴黎圣母院的壞消息鋪天蓋地,占據了社交媒體的第一高位。在這些關注中,大比例的直覺感知,與世界一樣,先是不相信,確認后再感到惋惜,深思惋惜之后是覺得心痛。然而,主流感知之外,竟有幸災樂禍。
這些幸災樂禍的評論,以“蒼天饒過誰”這個句式開始或結尾,而表達的主體意思是:法國侵略軍在歷史上火燒北京圓明園,巴黎圣母院這場大火是遲來的“正義”,扯平了云云。這些意見似乎不是一兩個,而是成群結隊聚集在圣母院大火報道的評論區,相當扎眼。
從巴黎圣母院大火聯想到火燒圓明園,并不難,畢竟都是明星建筑物的火災事件。但從中得出“圣母院燒了也活該,誰讓法國人燒過圓明園”之類的結論,就有點反邏輯、反歷史、反知識——也就是有點反人類思維了。這是兩個不同的事情,這么懟圣母院大火,不合適。

如果正兒八經地斥責幸災樂禍的人,感覺是有點“荒唐”的,因為那些狹隘的看法建立在仇恨的價值觀上,本來就是不該有的認識,為圣母院大火的損失感到不安,是不言自明的,無需多說。但就像我們經歷的許多輿論風波,都不得不在常識與人之常情上再三重申與強調。
火燒圣母院與火燒圓明園真的是不相干、沒有可比性的兩件事。英法聯軍燒掉圓明園,不管其動機是什么,確實造成了人類文化浩劫。但因為那段歷史的憤恨,而從火燒圣母院中獲得滿足,卻是反邏輯反常識的。
火燒圓明園作為反侵略、西方敲開東方大門的歷史事件,后世記以不同的敘事方式,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在當時,英法侵略軍中混雜想要發戰爭財的投機軍人與冒險的無良奸商,火燒圓明園的行徑傳到歐洲后,也激起了雨果、馬克思等西方人士的強烈譴責。

(路人下跪祈禱 來源:中國日報)
退一步說,即使火燒圓明園的恥辱當記取,可從任何方面、任何角度看,都無法得出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大火中一雪前恥的結論,更不要說直接歡呼大火造成的毀壞。如果抱著“蒼天饒過誰”的碎碎念,無視圣母院的損毀,卻從中得出復仇的快感與欣慰,這樣的情緒著實可怕。
當然,網友從圣母院大火聯想到圓明園大火,吐槽一下,說不上什么罪大惡極,但就此無意中流露出的仇恨意識,以及對人類瑰寶的下意識忽略,只怕也是需要反思的。這些意識,換個歷史場景,恐怕與火燒圓明園后破墻參與洗劫的那些中國人差不多。

(圓明園大水法遺址)
所以,我們既不贊成通過批判仇恨吐槽來彰顯什么理智,借機鞭撻暴民文化;更不贊成在不相關的兩場大火中扭曲關聯點,強行牽涉出屈辱史,借此隔岸觀火,雀躍于大火成了蒼天所行的“正義”。圓明園和圣母院的火災,都是一致的損失,基本的痛感理應相通。
但還是要提醒的是,對巴黎圣母院大火的幸災樂禍,并非第一次暴露不合時宜的群體心態。當年美國雙子塔被恐怖分子飛機撞毀,第一時間里顯現的歡呼聲似乎并未遠去。同胞在他國被恐怖分子殺害,不乏譴責受害者的言論。許多事反復證明,在是非爭論中,我們首先要作為一個人那樣思考。